
5月18日,国际博物馆日的暖阳为古城西安披上文化的金纱。陕西省大学生书画协会主席赵振健、副秘书长魏鹏玉、学术与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李晓亮、对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武栋辉等协会领导,携全省高校理事会员代表,踏入西安古陶瓷博物馆,在 "溯源传统文脉,赋能艺术创新" 的主题引领下,开启了一场贯通古今的文化寻根与艺术对话之旅。






活动特别邀请西安交通大学美学博士张春新教授担任导览嘉宾。在张教授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情怀的讲解中,众人沿着历史的轴线,穿行于三大主题展厅之间。从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质朴萌芽,到唐宋瓷器的鼎盛风华,张教授以时间为经,工艺为纬,编织出中国陶瓷发展的壮丽图景。他不仅解析制陶工艺的演变轨迹、器型设计的美学逻辑,更深入釉色流转的化学奥秘与纹饰图案的符号寓意,让冰冷的器物化作承载文明记忆的活态史书。



在 "八仙过海粉彩罐" 前,细腻的笔触将神话传说娓娓道来,层次丰富的釉彩在灯光下流转,仿佛八位仙人正踏浪而来,引得师生们纷纷驻足,在惊叹声中感受传统绘画与陶瓷工艺的完美融合。而当众人来到镇馆之宝 —— 明代珐华仪仗俑群面前时,无不为其宏大的规模与精湛的工艺所震撼。32 件俑器构成完整的礼仪序列,鼓乐手的激昂、旗手的肃穆、文官的儒雅,皆通过立体珐华彩工艺得以生动呈现。素烧的坚实基底、填彩的细腻笔触、二次烧制的精准把控,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古代匠人的智慧;服饰褶皱的自然肌理、面部表情的微妙神态,更是微雕艺术的巅峰之作,堪称 "行走的古代礼仪百科全书"。








参观结束后,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创作在陶艺体验区展开。陕西省大学生书画协会主席赵振健、副秘书长魏鹏玉,协会学术与创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晓亮、对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武栋辉以及理事赵旭涛,协会会员付仕佳、朱彤,西安文理学院学生雷子云、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学生冯佳怡等成员们执起毛笔,在陶杯素坯上挥毫泼墨,让书画艺术在陶土的质朴肌理上绽放新姿。


小楷的典雅工整与诗词的意境相得益彰,隶书的古朴厚重与箴言的哲理交相辉映,更有丹青妙手勾勒山水花鸟的灵动、民俗纹样的鲜活。笔尖游走间,水墨与陶土完成了一场跨越媒介的对话 —— 灵动的线条赋予陶土以文化的魂魄,粗粝的质感为书画增添了岁月的沉淀。当一件件独具匠心的陶艺作品诞生时,传统书画艺术不再局限于宣纸之上,而是在陶瓷载体上实现了创造性转化,焕发出全新的艺术生命力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"这不仅仅是一次艺术的朝圣,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。" 赵振健主席在活动总结中深情表示。他指出,此次研学让青年学子们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,也看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创新的无限可能。未来,协会将继续搭建多元艺术交流平台,引导更多青年从古代文明中汲取灵感,让书画艺术与传统工艺在碰撞中融合,在创新中共生。


当暮色降临,博物馆的檐角在余晖中勾勒出优美的弧线,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文明的绵长。此次活动不仅让大学生们深入理解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,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与创新的种子。正如现场一位会员所言:"我们手中的笔,不仅要描绘古人的智慧,更要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自信。" 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,青年学子们正以实际行动,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担当,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

